人工智能幫民眾把關,政客嘴臉無所遁形
臉書留言錄(之一三一四)
114.8.16
我平時從不使用Chat GPT,但是為了避免自己針對「普發一萬」政策,所見過於片面,剛才還真的登入Chat GPT,詢問有關「普發一萬」政策的利弊得失,不到三秒,它就作了如下回答,並且附上資料出處。
▲問:
行政院配合立法院,提案普發一萬元並追加預算,利弊得失如何?
▲ChatGPT 說:
你提到的是「行政院配合立法院提出普發一萬元並追加預算」的政策,以下為其主要利弊得失分析,幫你整理得更清楚:
🌲政策背景簡介
為回應「稅收超徵」與美國關稅衝擊等因素,立法院在特別條例中通過普發每人新台幣1萬元的案子,並送行政院執行。行政院透過編列特別預算方式,維持預算編列權在行政部門。
行政院於8月14日通過相關修正草案,將特別預算上限提升到5900億元,並新增產業、電力系統等韌性措施。此外,普發現金將在特別預算公布後1個月內開始發放,7個月內完成,並無排富條款。
⭕️ 優點分析
1. 直接紓困與刺激內需 普發現金可立即舒緩民眾的經濟壓力,並促進消費,有助於拉動內需,達到短期經濟振興效果。
2. 稅收回饋民眾 #回應民意 對於近年稅收超徵甚多的情況(累計近1.87兆元),部分政黨與民眾期望政府「還稅於民」,普發現金被視為具合理性的回饋舉措。
3. 政治議程的調控與宣示效果 政策曝光可能將公共議題轉向普發福利,有助於執政方在罷免或選舉臨近時,爭取議程與支持度。
4. 預算程序合法,行政權責明確 行政院透過特別預算方式進行編列與執行,較符預算法規與行政慣例,有助於維護制度公平與程序正義。
❌ 缺點與風險
1. 長期財政負擔加重,債留下一代 學者指出,雖近年稅收超徵龐大,但政府仍持續舉債,中央政府未償債務累計超過6兆元,若執意發放現金,將以舉債方式支應,增加跨代負擔。
2. 對弱勢族群的幫助有限,反增貧富不均 普發現金屬於非排他性補貼,對於已具儲蓄能力或高所得者來說意義有限,無法真正針對弱勢族群展開有效扶助,反而可能擴大貧富差距。
3. 政策歸因易模糊,贏得支持未必直接轉化選票 普發政策雖能營造政治聲量,但民眾對政策來源與責任的歸屬(中央或地方)可能不清楚,且即便得款,也未必因此改變投票行為。
4. 可能削弱財政紀律,形成依賴性 若政府頻繁以特別預算方式普發現金,長期容易弱化預算管控、導致財政紀律鬆動,也可能成為變相選舉手段。
接下來是一份整理比較表(已截圖如下)

🌳總結建議
如果你的核心關切是短期振興與回應民意,這項政策「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是否搭配健全財政規劃與配套措施,比如 #設定排富條款、強化財政透明度、建立有效補助機制等,以提升政策效率與長期可持續性。
若你關心其他角度(如具體行業受益比例、地方政府應對反應或是與其他政策整合),也歡迎告訴我,我可以幫你進一步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