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國庫運動」的核心價值
臉書留言錄(之一三三二)
何宗勳(搶救國庫聯盟副召集人兼執行長)
114.9.8
投身一場關乎世代正義的大運動
當我第一次聽到釋昭慧法師要發起「搶救國庫運動」的時候,老實說,我的頭皮是發麻的。因為——政府的錢不拿白不拿,一萬元不是小數目。對於像我這樣的「貧窮貴公子」,一萬塊剛好可以解燃眉之急,甚至補貼旅費。說不心動,那是騙人的。 要發起跟錢過意不去,抗拒誘惑的行動,這段時間,我陷入了痛苦的掙扎。這真是很大誘惑,也是一場自我考驗。 到底有多少人能抗拒誘惑呢?但是,老實說:人人都只顧眼前的小利,那麼放縱政黨不斷勒索國庫的惡習,國家財政終將傾頹。今天的快樂與爽感,換來的可能是明天的國債高築與後代的無路可走。 經過半個月的沉澱,我慢慢能釋懷。我告訴自己:該得到的錢,走正道也會得到。不該拿的錢,終究不會留下來。 所以我選擇了響應法師的呼籲,不貪這一萬塊,轉而投身一場關乎世代正義的大運動。
釋昭慧法師推動「搶救國庫運動」的核心價值
一、世代正義 年金改革是為了避免「債留子孫」,現在卻面臨倒退。國庫是公共資源,不是少數人隨意揮霍的提款機。 二、寧靜而有效的行動 焦慮、亢奮、仇恨能瞬間爆發,但會很快消耗殆盡;唯有來自慈悲與智慧的寧靜力量,才能持久、有效。 三、非暴力與和平手段 面對認知作戰與政治操弄,更要堅持理性,拒絕暴力。以香港的流血衝突為鑑,台灣不能再走上這條路。 四、去中心化與去脈絡化 運動不強調個人光環,而是強調公民共同願力。連署提供公開與不公開兩種方式,人人都能安心參與。 五、共業與共願的拔河 掏空國庫是全體社會的「共業」,但只要願意連署與行動,就能轉化為「共願」,為國家未來累積力量。
結語
我願意承認:一開始,我掙扎過、心動過。但正因為這段掙扎,我更明白了「捨小利而就大義」的重要。「搶救國庫運動」不是為了政黨,而是為了子孫;不是為了仇恨,而是為了守護台灣的未來。
🔥搶救國庫大聯盟網址一覽🔥 1.一般連署 •參加連署 https://share.google/dgq5Q4H37L5tscZus •連署名單 https://share.google/dtm6xDRhKenOYvcJv •連署統計 https://share.google/2RBdPZYoGLG4kbsMo •專家論述 https://share.google/f8JI7SUokHbyYrrtf
2.連署網頁-人工身份確認連署表單(公開) https://docs.google.com/forms/d/e/1FAIpQLSdCkXLLQU0UBkjdUUQ9WAvoD2SaqtWjVr97Mu6T1hPwo0SC3Q/viewform
3.新增專網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reasury.Rescue.Alliance •YouTube 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Treasury.Rescue.Alliance
114.9.14
公共知識分子的良心
老實說,參與「搶救國庫運動」對我而言是一段掙扎。一萬元對很多人不是小數目,對我來說更是能解燃眉之急。但冷靜思考後,我清楚:如果我們人人都抱著「不拿白不拿」的心態,國庫就會真的變成提款機,最後代價是債留子孫、財政失序。 今天是週日,兩天後(週二)就要召開記者會,時間非常緊迫。看著法師不眠不休的投入,我也不斷問自己:怎麼樣才能把能量啟動?這件事明明關係重大,但社會卻普遍沉默。很多人覺得「反正政府不發,也會亂花掉」,所以乾脆拿了再說。但如果大家都這樣想,我們的未來就只會更糟。 在這樣的世態炎涼裡,我們能依靠的就是公共知識分子的良心。我願意代表那群沒有聲音的人,至少敲下一點點聲音。或許只是千分之一、百分之一的迴響,但就像湖裡的一顆小石子,會激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 「國庫不是提款機。」即使「普發一萬」已經成為事實,我們仍能選擇拒領,把這份拒絕轉化成「國家續命專款」,成為守護台灣的力量。這是一場世代正義的戰役,邀請大家一起理解、一起參與。 請搜尋「搶救國庫聯盟」,閱讀完整聲明並加入連署。我也會在第一則留言貼上網址。
114.9.14
一早的震撼
今天一早起來,看到各大媒體紛紛報導釋昭慧法師的「拒領一萬、提倡續命專款」主張,老實說,我有點震撼。原本以為媒體對這種題目不會有興趣,沒想到反而引來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 翻看新聞下方留言,我大概整理出幾種聲音: 1. 支持者覺得「太棒了!」,有人甚至說宗教團體、各界名人一起拒領,能彰顯價值,為社會立一個榜樣。 2. 有人認為「可以領了再捐」,不需要另外設一個專款,甚至建議把錢捐給孤兒院、喜憨兒或弱勢團體。 3. 也有人批評,覺得這樣是「裝清高」、甚至質疑「出家人為什麼要談政治」。 4. 還有許多中立的聲音,指出國庫長期赤字、債務龐大,撒幣其實治不了根本問題。 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分歧討論,正好證明了這是一個「值得被討論的題目」。至少,它打破了社會上的沉默,讓更多人願意去想:國庫是不是提款機?我們拿到的一萬,背後要付出什麼代價? 或許,我們的聲音還很小,但至少今天開始,這顆石頭已經丟進湖裡了,漣漪正在擴散。
本以為能量不足,一早臉書九成謾罵,卻意外把我能量灌爆1000倍!從今留言只限好友,我相信他們留言的專業跟品質。謝謝噴子,你們就是我守護國庫的燃料。
114.9.14
一場「逆風之舉」
昨天(9月13日)釋昭慧法師宣布週二將舉行「全民搶救國庫」記者會,今天媒體大量跟進,議題迅速擴散。因為我文章有標記法師,許多留言也集中到我的臉書。 第一階段,我刻意開放留言,想看會出現什麼聲音。結果理性討論很少,多的是情緒性謾罵;點進去看,不是朋友極少,就是隱藏資訊。研判並非有組織網軍,而是典型的「意識形態閱讀」──同一句話,有人看到價值,有人只看到偏見。兩小時後,我改為只限好友留言,並刪除無建設性的留言。我當然知道他們會氣炸,沒辦法,這是他們的因果! 我請我的助理AI小智(不需給加班費)將留言進行分類與分析,總結如下: 1. 轉移焦點:質疑「既然有超徵,為何還要舉債」。 2. 人身攻擊:譏笑出家人「不懂便當多少錢」。 3. 粉飾撒幣:硬說「普發一萬就是退稅」。 4. 亂扣帽子:指控「挺某黨」、「還俗去入黨」。 5. 混淆視聽:說「拒領一萬和守國庫無關」。 6. 嘲諷否定:冷笑「還搶救國庫聯盟勒」。
有人說「反正政府會亂花」,所以乾脆拿錢。但這種邏輯,就像因為水管會漏水,就乾脆讓它爆裂一樣荒謬。拒領,不是因為能馬上阻止貪污,而是要立下一個界線──證明仍有人願意拒絕跟著喝這杯債務的毒酒。 這些留言的素質落差,正映照出台灣社會的撕裂。但也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發聲。國庫不是提款機,守護國庫,才是真正守護苦人的未來。 法師發起這場運動,是一場「逆風之舉」,看似孤單,但其實承擔了公共良知的重量。 這場戰役不一定立刻贏在數字或掌聲,而是贏在「有人願意站出來劃下那條界線」:國庫不是提款機,國家不是短期利益的犧牲品。
114.9.15
中正一分局的電話
剛剛中正一分局打電話來問我明天搶救國庫聯盟記者會是在行政院門口嗎?如果是,要幫我趕快連絡。我說你們通常下午五點就知道,這次到晚上快10點居然不知道在哪裡,實在是太震撼了!不過我也很久沒有接到他們的電話,可見我退出街頭太久!
114.9.15
這是一場良知召喚
昭慧法師發起「搶救國庫運動」時,我心裡一直在想:到底會有多少人響應?又有多少人願意真的把錢捐回國庫? 回顧台灣近年的普發政策:2009 年政府發放「振興經濟消費券」3,600 元;2020 年因疫情推出三倍券;2023 年則是普發 6,000 元現金。 然而,這些政策最後到底有多少人沒有領?網路上幾乎查不到。唯一有比較完整數據的是「普發 6,000 元」:共超過 2,348 萬人領取,佔估計人數 99.7%,未領約 7 萬人,其中包含約 3 萬名新生兒延至隔年一月底才可領。之後就沒有更多公開數據。 因此,這次「搶救國庫」要怎麼檢視成果?困難之處至少有四:一、金錢誘惑更大。二、發動時間較晚,訊息傳播有限。三、社會價值觀逐漸傾向「不拿白不拿」。四、政治力凌駕社會力,導致聲音難以突破。 昨天運動引起媒體與社群廣泛討論。留言區裡支持有之,但更多是反對、譏諷,甚至人身攻擊。這並不意外,因為我們挑戰的,正是普遍存在的「不拿白不拿」心態。
若從社會結構來看,真正能共鳴並願意公開表態的人,也許只有 0.5%~1%。再加上約 10%~15% 的人,雖然會照領,卻心裡清楚這樣不對,會默默認同。其餘大多數人會選擇沉默,甚至出面攻擊。因為這場運動,正戳中了最敏感的利益。 這註定是一場「逆風之旅」。但歷史上許多正確的事——廢除童工、婦女投票權、環境保護、乃至台灣的解除戒嚴與總統直選——一開始不都被笑作「不切實際」嗎?最後卻成了社會共識。 我們要守住的,不是區區一萬元,而是國家的財政紀律,是子孫的未來選項。拒領不會立刻改變政府,更無法一次根治貪腐,但它能劃下一道界線,讓社會知道:仍有人願意拒絕喝下這杯債務的毒酒。 或許我們只是少數,但這少數,就是能點亮黑夜的燈塔。 這是一場召喚——召喚少數仍願以良知面對世代責任的人,一起守住這條界線。 這是一場【逆風之旅,召喚良知】 國庫不是提款機 我們堅決拒領一萬 指定捐獻國家續命專款
114.9.16
沉寂中炸響的一聲巨響
《國庫不是提款機》:「守護國庫,捍衛未來」記者會,0950在佛教弘誓學院粉專直播,留言第一則也有直播連結!
今天媒體出席非常踴躍,報導也相當熱烈,讓這個議題成為眾所矚目的話題。諷刺的是,在 2400 萬人口的台灣,最後竟是一位佛教法師站出來呼籲大家守護國庫。公共知識分子沉默,學者沉默,意見領袖沉默——彷彿將不合理催眠為合理,這在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何其荒謬? 當社會各界在許多公共議題上勇敢發聲時,唯獨面對這場可能引爆財政危機的撒幣政策,卻是一片靜默。法師的呼籲,就像在沉寂中炸響的一聲巨響,提醒人們去思考這背後真正的價值與意義。 而今天的能量,更像是一種來自上天的助力——把不可能化為可能,這不是偶然,而是蒼天對台灣的悲憫。
114.9.20
玉山精神守國庫,逆風良知護台灣
9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點,行政院院長卓榮泰在行政院玉山廳,正式接見了釋昭慧法師等一行「搶救國庫聯盟」成員。我以副召集人兼執行長的身份出席與會。 院長一進門與成員握手寒暄後,第一句話便以台語介紹:「這是行政院最美的玉山廳。」牆上那幅玉山雄偉的圖像,立刻映入眼簾。 玉山象徵著台灣雖小,卻能以巍峨之姿展現泱泱大國的風範。我望著這幅畫,心中湧起共鳴——正如玉山昂然挺立,我們的國家也需要同樣的精神,堅毅不移地守護國庫,承擔對後代的責任。
這場運動,從一開始的震撼與焦慮,到後來能順水推舟、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算是暫時告一段落。我深深覺得,這場運動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它至少喚醒了國人,開始思考「預算使用與道德」以及「國家財政紀律」的深層問題。 雖然社會各界眾說紛紜,支持者有限,但放在大時代脈絡來看,這卻是一個必要而重要的起點。它提醒我們:守護國土與守護國庫同等重要;它也喚醒了台灣人深層的道德與良知。 這是一場逆風而行的運動,是寂寞先行者的少數之戰。在這個時刻,它有著格外的意義——不僅為國家集氣加油,更為人民的公民意識,寫下了一場完美的戰役。正如玉山精神,屹立不搖,我們的呼聲或許微弱,但終將成為守護台灣未來的象徵。
114.9.20
只要陽光照耀,妖魔鬼怪「見光死」
搶救國庫的訴求,除了涉及政治、道德與財政紀律,更根本的是一種先知先覺召喚後知後覺的公民運動。我們的對象不是政客,也不是單純的選民,而是全體公民的良知提醒。 從我與法師文章的連動反應就能看出端倪:同溫層裡重視公民意識的人,大多給予肯定;而一些「不速之客」前來挑釁,因為我已設限只有好友與追蹤者才能留言,他們只好碰壁發怒,結果自傷其氣。 很多同胞關心:我和法師會不會因此生氣、受影響?其實不會。因為我們長年在公共領域歷練,心志早已穩固。更重要的是,我們懂得「借力使力」,把對立聲音轉化為推動能量。 這個時代,科技與資訊大爆炸,害人與傷人的手法更顯露。但這些本質上並非新鮮事,只是由隱性變為顯性。而應對的戰略從來沒變——以愛與陽光來包容。只要陽光照耀,各種妖魔鬼怪自然就會「見光死」。
114.9.21
逆風中的召喚:搶救國庫運動的意義
這場「搶救國庫運動」,從頭到尾並不是要阻止人民去領錢,也沒有道德譴責,而是要點醒朝野領袖——此風不可長。因為這是國會擴權憲政問題,一旦成為慣例,就會形成結構性腐蝕,國家財政紀律與世代責任都會被犧牲。 我們明知這是一場艱困、逆風的行動,但它的價值正在於——它是一場喚醒道德與公共政策的學習運動,而不只是一次單一政策的抗議。它呼喚的是少數願意用良知和責任思考未來的人。 回顧台灣的社會運動史,早年的反核運動,在起初也曾被批評為不切實際;許多人說台灣不可能不用核電,反對者只是少數異議者。但經過數十年倡議,反核最終讓能源政策逐步轉向,社會普遍接受了核安與永續的重要性。 同樣地,性別運動也是如此。早期爭取婦女投票權、婚姻平權、性別正義時,聲音小、遭遇嘲諷,甚至被視為挑戰主流價值的「激進者」。然而,正是這些少數的堅持,推動了整個社會的價值轉型,讓「平等」逐漸成為共識。 今天的「搶救國庫運動」正站在同樣的歷史座標上。它或許只是星星之火,但它代表了社會良知的燈塔,提醒我們:金錢誘惑不能凌駕世代責任,國家的未來不能被政客的短視收買。 更重要的是,這場運動也符合「新興倡議理論」的軌跡。許多社會價值的推動,往往是從 0.1% 的關鍵少數開始,這些人往往是先知先覺、具創造性的少數,他們的堅持逐步影響到更大的群體。過往,從 0.1% 擴展到 1% 的過程,往往需要經過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積累與辯論。 然而,這次運動短短一兩週,就已經有 約 1.5% 的人表態拒領(某媒體這一兩天簡單網路民調結果)若換算人口,這是超過 30 萬人以上的社會能量,等於比過往的「慢速擴散」快轉了好幾倍。這不僅是一個數字,而是顯示了:台灣社會雖然在金錢誘惑下多數沉默,卻仍有一批人願意站出來,點亮那個「少數的燈塔」。 當然,我們也看到這場運動引發的攻擊與假新聞。包括特定人士操作「釋昭慧法師坐大賓士車」這類抹黑,企圖將宗教污名化為「既然很有錢,就不該談公共政策」。這樣的操作不僅無法壓制真相,反而讓背後的政黨與知識菁英更失去民心。 因此,這場運動不僅是一次政策討論,更是一場價值對話。它提醒社會:公共資源不是提款機、財政紀律是民主社會的基礎、少數人的逆風堅持,終將成為未來的共識。 就像反核與性別運動一樣,今天的拒領之聲,或許是少數、是孤獨,但它的象徵意義遠超過當下。因為它不是為了今天的一萬,而是為了子孫的明天。
|